吴必虎:区域旅游特征已改变,目的地应该如何应对?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9-15
  • 点击次数:1271

近日,第四届中国文旅产业年会暨2019中国文旅风尚榜颁奖盛典在山东威海成功举行。大会以“穿越周期·转型升级”为主题,解读当前复杂局势下文旅市场的前沿动态,聚焦文旅产业的模式变革和升级路径。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应邀出席,围绕《区域文旅产业发展与投资运营助力》话题,与聚元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涛、天目湖联合创始人方蕉、翼天文旅集团总经理沈家骏展开主题研讨。

以下为主持嘉宾提问及吴必虎教授的回答实录:

黄涛:吴教授,我们业界同仁都知道您研究旅游规划很多年了,也出版了很多相关著作,最近几年做好区域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重点课题,我在这里想请教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和本世纪初相比,2020年的区域旅游有哪些新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对于一些文旅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和城市,政府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才能助力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吴必虎:确实,你提到的20年前后的区域旅游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市场的改变,不管是旅游目的地还是地方政府,包括在座的旅游经营者们都会感受到,20年前的旅游基本上就是纯旅游,但现在的旅游已经演变成了文化旅游。细分的还有居住旅游,即到不同地方休闲度假的生活方式,也叫异地生活方式。

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旅游规划本身,具体表现在规划师身份、旅游产品以及机构体制的改变。比如过去的规划师大多是学建筑、学园林、学地理的,把房子盖好、把规划图做好便是完成工作了;但到了今天就大有不同了,旅游需求升级到休闲度假,如何把旅游资源和度假生活结合起来是特别复杂的一件事情,这是市场的变化。

第二是产品的改变,过去的游客只需要给他一个来的理由,给他一个看的地方就可以了,旅游产品相对容易成功。但现在的游客光来没有用,还要有住的理由,为什么要在威海住三到五天?所以由看的理由到住的理由,这是非常大的变化。同时看不需要用地,但住就要用地,所以度假区、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各种综合体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土自然资源部门也已经认识到人民的旅游需求从过去的观光转变到居住的变化上。

我最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把乡村旅游看成现代农业的一部分,乡村旅游用地就是农业用地,这样我觉得乡村的一二三产业才能融合发展,村民才能从种粮之外,真正实现产业融合,才能真正在种地这个行业之外,还能够“种”游客,“种”度假方式。

第三是体制的改变,过去的旅游部门是独立门户,现在是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过去如博物馆一类事业单位是“涉世不深”,但现在也在考虑市场化经营。以上是区域旅游改变三个显著的特征,现在很多景区的旅游公司都会面对这三个变化做出响应。

对于如何开发资源并不丰富的旅游目的地的问题,我们说,过去讲旅游资源是指观光资源,比如像黄山、九寨沟等名山大川;但到了现下,所谓的旅游资源不丰富,我认为仅仅是观光资源不丰富,但你可以做特色旅游,例如这个地方的人很好客,所以这个就看我们怎么找到旅游的发力点,就看有没有市场,市场离你近不近,甚至你可以把市场吸引过来,这就是观光资源不丰富的情况下,我们用度假资源来吸引游客,谢谢大家。

黄涛:在今年如此特殊的年份,我们想请各位嘉宾简单分享一下,目前国内文旅行业缓慢复苏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抓住复苏期给区域旅游带来的机会?

吴必虎:2020年新冠疫情对文旅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从政府管理来说,文旅部一直考虑何时开放跨省游,后来找到了中间的途径,就是区域旅游。最近我们正在做一个政策的建议研究,就是如何构建省内或者省级行政区,如长三角经济区范围内的比较完善的度假体系。这种度假体系的构建好比粮食安全一样重要,涉及到旅游安全、旅游供给的安全。

因此,从风控角度来说,对于如天目湖一类的企业来说,它是近距离、高频率的度假旅游产品,这样的产品,在一个省、一个文化区、一个经济区内部形成自我的构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让跨境旅游,本省是否应该完善、是否应该构建一个属于本省的旅游供给体系?同时,从距离削减逻辑来说,近距离、高频率的旅游产品回报率更高,这促使我们认为,构建比较完整的省域内的休闲度假体系相当有必要。

编辑整理 | im电竞官网

图文来源 | 聚元资本


XML 地图